巴西六家莊的信仰傳奇—慕德如露教會的見證與傳承

2025-02-02

1950年代中期,台灣尚處於社會資源有限、經濟發展相對匱乏的時代,許多家庭為了尋找更寬廣的生存空間與發展機會,開始考慮移民海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曾任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的楊毓奇博士,於1955年退休後選擇前往巴西開創新局。當時,他積極勸說更多與他同樣懷抱信仰、盼望尋找新天地的家庭一同加入移民行列。陳仁山醫生的父親正是在這樣的勸說之下,與其他數戶基督徒家庭一起登上前往山多士港的船隻。他們到港後雖然有人選擇留在聖保羅市區,但最終仍有六戶人家繼續前行,落腳在名為 Pindorama 的地方,開啟了日後被稱為「六家莊」的傳奇。這些家庭在陌生的土地上,並沒有因為文化、語言或資源的匱乏而退縮,反而憑藉對神的信靠,彼此攜手合作。對他們而言,移民並不單是經濟或生活的選擇,更是一場對信仰的考驗。他們深知,若沒有堅固的信心作支撐,這趟跨越海洋的冒險恐怕難以為繼。因此,這些家庭在異鄉建造的不僅是房屋及開拓農地,更是打造一個以神為核心的社區雛型。

慕德如露教會的始建

在這六戶人家還未真正穩定下來時,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同心合資蓋起了一座教堂。這座後來名為「慕德如露」的教會,最初選在一片樸實無華的土地上,同時也種著來自台灣的龍眼樹。養著在故鄉台灣常見的家禽家畜,當我走進就看見兔子在庭院穿梭跳躍,雞舍的公雞頂著鮮豔尾翼來回走動,彷彿將台灣田園景緻在南美洲重現。

當初才剛到巴西為什麼要急於蓋教堂?對六家莊的先輩們來說,神若不被高舉,其他事業再成功也失去意義。他們以行動見證「先建造神的家,再建造自己的產業」,將最初的時間、金錢與勞力都獻上給神。隨著歲月的流逝,這座教堂雖然牆面斑駁,卻依舊彰顯出先人對神敬畏的痕跡。來到此處的人,彷彿能夠感受到這片土地曾因信心而被翻轉,甚至有人將這裡比喻為「巴西版的得地為業」故事。慕德如露教會的外觀儘管看似簡單,卻代表了六家莊先民們在艱難中合力孕育信仰的深層底蘊。

現代尼希米的見證:以堅定維護神家 

隨著整個六家莊的版圖逐漸擴張,原本的教會產權也面臨改變用途的可能。正是在這個關鍵時刻,陳仁德弟兄挺身而出,為了不讓當年先輩們用血汗與信仰建造的教堂遭到閒置或拆除,他拿出畢生積蓄,將那片產業標下,決心要在有生之年延續這個見證。這番行動讓許多人聯想到《尼希米記》裡,尼希米不忍耶路撒冷城牆破敗,毅然回歸修建的熱忱。當有人問到他是否因為領受了特別的神祕呼召而做出如此重大決定時,他卻只是淡淡地說:「我就是知道這個地方必須維護下來,沒有特別的屬靈經驗。」正因如此真誠、謙卑且堅定的態度,才讓人對這位現代尼希米肅然起敬。他的行動也提醒後人,對神家的付出不需要戲劇化的啟示,只要確需認這是神的產業,就足以驅每一位愛人的子民用畢生心力去守護。

在這樣的信仰傳承下,六家莊的後代逐漸壯大,也展現了多元跨文化的面貌。許多後輩與巴西當地人或韓國人通婚,讓原本單一的台灣家族變得更豐富多元。整個家族聚會時,可以看到不同膚色、不同語言卻同心禱告、彼此相愛的美好畫面。當陳仁山長老與陳仁德弟兄與更多家庭成員相聚時,他們並不會因我們是外來訪客而有所保留,反而像對待家人般展現極大熱情。參與他們的家族聚餐過程中,不僅傳遞在巴西多年的飲食文化,更傳遞了來自台灣的溫暖,蘊含屬靈的情感交流。透過這許多的見證,都說明只要有人願意跨出信心的步伐,神的愛便能突破文化與語言的隔閡。

在地如同在天 走進歷史的真實體驗

回顧這趟造訪慕德如露教會的歷程,不僅看到了台灣六家莊移民家族的成長與開展,更看到他們對神國屬靈的堅持。從初到巴西時舉目無親,到現在已能夠資助更多人的教會,當中的跨越與突破,正是神奇妙作為的寫照。陳仁山長老家族現已擁有龐大人際網絡與文化背景,各種跨國婚姻結合使得「六家莊」不再只代表當初的六戶台灣移民,而是象徵一種在基督裡彼此相愛、共同開拓的新族群。同行的陳荺在這過程中也深深感受到,他們招呼款待客人的「飽足感」,遠非僅止於飲食的物質層面,透過信仰讓彼此心靈的交流與共鳴感受到大大的「富足感」。令人動容的是,他們總是懷抱感恩回應神的恩典,讓「在地如同在天」不再只是一句屬靈標語,而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真實活出的信念。

這次拜訪慕德如露教會,讓我看見了一個真切的事實:當人們願意將神擺在第一順位,願意在艱難環境中堅守信心,神便會以祂的方式,讓這份信仰在未知的遠方落地生根並且茁壯發芽。往後,每一位願意堅守神的呼召走向遠方土,都能在荒蕪中看見盼望,在文化衝擊中體會愛的交融,或許這才是「巴西六家莊信仰傳奇」最值得被傳揚的意義——它不只是移民的經濟成功故事,更是一部人與神同工、代代相傳的屬靈見證。


當我們懷抱這樣的敬畏與感恩告別時,心中已然確信在神國度的浩瀚版圖裡,沒有人是局外人,也沒有人是多餘的,每個願意回應呼召的人,都能在神的愛裡找到定位、開展屬於自己的一段傳奇。